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小燕文学WwW.XiaoYanwenXue.CoM)
第四十七章、八方风雨会琼崖(一)
崇祯五年正月初七,大明帝国闽南沿海,台湾海峡西侧上空
初升的朝阳下,稀薄的晨雾迅速消散,台湾海峡的上空万里无云,蔚蓝的天幕仿佛蓝宝石一般纯净。
在这片晴朗的天空之下,随着清晨雾气的消散,一群庞大而臃肿的空中怪物,正一点一点,一段一段,一片一片地露出它们的真容——二十多艘刚刚被紧急刷上五星红旗、镰锤党旗和八一军旗的大型飞艇,犹如一大堆的雪茄烟、白萝卜和长面包,正组成一个松散的编队,在飘飘悠悠地沿着海岸线向南飞行。在那些开着一排小舷窗的长卵形半嵌式吊舱之中,运载着七百多名全副武装的特殊旅客。
——由于时空门的运力限制,这些形状各异的大型飞艇,并非某山寨工业大国的杰作,而是哆啦a梦代购的二十二世纪黑科技玩具,然后紧急刷了些徽记而已:当然,由于只是玩具,所以『啦a梦曾经使用过的探险船等道具一样,连型号和规格都没有统一,只能依靠临时更换的涂装来保持一致。
虽然这些气势恢弘、外表优美华丽的大型飞艇,论飞行速度要比飞机缓慢一些,但它们的留空时间更长,可搭载的人员和货物更多。而且,一旦引擎失去动力,飞机通常就会立刻变成一堆垃圾,而飞艇即使所有引擎损坏,还可以借助自身浮力留在空中,然后慢慢放出气囊中的气体,以实现安全降落。
所以,在沿途都没有任何机场,相当于“敌占区”的明末时空,使用飞艇的安全系数反而比飞机高得多。至于令人担忧的风暴等问题,则完全可以依靠哆啦a梦的迷你气象卫星来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于避开——非常幸运的是,根据卫星云图显示,最近这两天整个中国东部沿海都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西北风的强度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正是最适合飞艇这种臃肿的浮空飞行器,启程踏上远航之路的好天气。
不过,即便这些飞艇来自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但由于只是“玩具”,因此除了连小孩子也能玩的傻瓜式智能全自动操作系统之外,其技术含量并没有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飞艇高出多少。
此时此刻,王秋正坐在整个“空中舰队”最前端的一艘银白色飞艇上,犹如候鸟的首领一般,引领着大小二十多艘飞艇全速朝西南方向挺进。依靠着智能系统的自动导航调节和八台电动螺旋桨的全力推动,这艘飞艇的雪茄状粗壮身躯,正仿佛一条悠闲的海豚一般,怡然自得地滑行于蔚蓝苍穹之中。
对于充其量只考出过小型车驾照的王秋来说,驾驶飞艇实在是一项新鲜而刺激的挑战。但事实上,通过实际的接触和体验,他发现这种智能飞艇开起来真的一点都不难,基本上比玩空战游戏还轻松,只要在触摸屏幕上输入几个大概的指令,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纟统统交给艇上的电脑去自动控制和调节了——想想也知道,连野比大雄这个小学生都能操纵的“大号玩具”,王秋这个大学生怎么可能反而会玩不转?
而在这艘飞艇的腹部,一个约摸相当于普通小巴车尺寸的凸出式吊舱内,马彤学姐和王美玲老妈正好奇地靠在铝合金的舱壁旁边,透过坚固的舷窗俯瞰着脚下的风景,同时随手将一小块三角型的玻璃窗打开了一条小缝,带着丝丝寒意的冬日冷风顿时从窗缝中吹进来,发出一阵尖锐的呼啸声。
此时,这个庞大的飞艇编队,正翱翔在台湾海峡西岸的闽南沿海上空。
从飞艇的驾驶舱往下俯瞰,吊舱的右边乃是一望无际的浩瀚大海,起伏的波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吊舱的左边则是闽南大地,绿意盎然的丘陵原野,悠闲漫步的各色行人,缓缓游荡的几叶扁舟,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掩映在参天松柏下的庙宇,给人以无穷的诗意,宛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美得令人心醉。
然后,翱翔于这片闽南风光之上的飞艇编队,就犹如一群闯进花园的奔牛,把一切的诗情画意和闲情雅致,统统都给搅得乱七八糟——凡是飞艇经过的地方,那些飘荡在海面和河口的渔船,还有农庄和山野间的行人车马,几乎全都被这些闻所未闻的空中巨兽给吓了一大跳,然后忙不迭地四散奔逃。
但是,等到地面的人们发现天上的庞然大物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危险性,也就不再逃跑了,反而纷纷从树林或茅屋里钻出来,从芦苇荡和峡湾里撑出各自的小船,好像看西洋镜一样尾随围观着空中的飞艇。
而在沿海那些人烟稠密的港口市镇里,这么一大群空中怪兽的骤然出现,更是引来了众多围观的人群,当飞艇掠过在某座城镇上空之际,地面上简直是万人空巷,伴随着各种嘈杂的喊声,有人跪在街上默默祈祷,也有人冲到屋外或者爬上高处,无数的脑袋随着飞艇的轨迹移动,这场景实在是谓为壮观。
马彤和王美玲都对此很感兴趣,不仅趴在地板上用望远镜俯瞰下方,甚至偶尔还会主动闹出些动静,丢些鞭炮之类的东西下去,或者在空中撒下闪闪发亮的彩纸碎屑,还有就是用发烟筒喷出长长的彩色烟雾,然后乐呵呵地看着下面蚂蚁般的人群以为“怪兽发怒”而奔走骚动,宛如那些逗弄蟋蟀的顽皮小孩一样。
这就好像一个人扔块肉骨头,然后在旁边欣赏一群野狗争食一样,单纯就是打发时间的闲暇闹剧罢了。
※※※※※※※※※※※※※※※※※※※※※※※
另一边,比起用望远镜观看这些明朝人的动态,王秋和郭教授倒是对沿途的异常气候更为印象深刻。
“……哎,这就是所谓的明末小冰河期吗?看着沿途岸上这副冰天雪地的模样,我都搞不清这是中国还是俄国了
一个小冰河期尚且如此,实在是很难想象,真正的冰河时代又该是什么模样啊”
感受着从窗缝里吹进来的刺骨寒风,王秋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导航地图,一边嘀咕说道。
总之,就王秋亲眼所见,葬送了大明王朝气运的明末小冰河期,果然是名不虚传——飞艇编队从海参崴一路南下行来,不要说本应气候温暖的江南水乡,此时俯瞰下去赫然是千里雪野。河流湖泊尽皆冰封,农田和滩涂上尽是白茫茫的一片。就连后世甚少落雪的温州、宁波、舟山一带,居然也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哪怕再往南的福州地区,同样遍地都是随处可见的积雪。而在二十一世纪,福建是从来不下雪的。
一直要到更往南的泉州、厦门一带,也就是飞艇编队眼下所处的位置,陆地上才基本褪去了冰雪的踪迹,至少是看不见大片的积雪了。但地表气温依然在零度附近徘徊,凛冽的寒风更是犹如刀割一般,让人完全感觉不出自己正置身于距离北回归线不远处,很快就要进入终年高温的热带……
“……如果是真正的冰河时代,那么极地冰川就能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湖南和江西,冬天的时候连菲律宾和越南都要下大雪”郭教授皱眉答道,“……但即使是这个小冰河期,整个地球的文明世界也已经够呛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连年白灾,不南下抢劫就得饿死。华北的农民几乎是十年里有八年颗粒无收,不当流寇造反也得饿死。而腐朽的明朝官府不要说组织抗灾,反而还在变本加厉地把灾民往死里逼…现在还不是最惨的,再过几年之后,整个中原都要遍地白骨没有人烟了,而北方的社会秩序就是地主依靠吃草民的人命勉强生活,草民们则只能互相吃人肉啃白骨,或者用观音土弄死自己,这种见鬼的社会毫无生产建设性,只有靠吃人和被吃来维持,比日后西方的殖民掠夺还要残忍,怎么可能维持得下去?”
“……其实现在大明的境况已经很可怕了,我之前曾经在辽东组织屯垦,结果想尽了各种办法,地里的庄稼还是没什么收成,只能靠后方补给来过日子。除了辽东之外,从甘肃到大同的整个九边之地,也是处处冻害严重、颗粒无收,军户不是逃亡就是饿死,剩下的只好造反,帝国的边防已经是彻底崩溃……”
艇上唯一穿着明朝武将铠甲的黄石,也忍不住凑上来叹起了苦经,“……内地的情况同样糟糕,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缙绅,其实根本不把草民当人看。自然灾害分明这么多,官府和士绅不赈灾就算了,还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却只知道夺走农民家里的最后一粒麦子,从来不晓得要组织生产来抗灾。寻常农家前面是被迫贱卖秋粮还债,后面到了春天又不得不借高利贷糊口,如此循环下去,本来就已经是不死不活的边缘,再摊上一笔辽饷,南方的鱼米之乡或许还能勉强支撑,北方那些连年绝收的农民能活得下去才怪
可笑的是,晚清年间太平天国战争时代的下层官僚和地主,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起码还知道要保持必须的武力来维系自己的统治。而如今大明的那群文官,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刀子都已经架到脖子上了,还是一心要当作死专业户,宁可被流寇和鞑虏洗劫一空,也不肯给军队拨发一两银子……”
回想起朝廷文官对待武将的那种充满了不屑和鄙视的傲慢嘴脸,还有对待军队那种“功劳归我,黑锅你背,粮饷自备”的恶心态度,黄石就是满肚子的无名火,气不打一处来。
次元冒险家 高魔地球 绝世之绝顶高手 重返大隋 重生之超级战神 黑暗时代 魔兽之炉石传说 我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阴谋超级大 我家后院是唐朝 终极暴徒 第一纨绔:暗帝,来战! 特种神医 国士 三国之远征 末日之灭绝 变幻幻想乡 都市之极品玩家 三国戮魔 九玄战纪
父母失踪,范佑活的像条野狗。直到有一天,收到银行转账来的一千万,范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超级富二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逆袭人生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都市战神领主从我站在你们身前的这一刻,这天下便无人再敢欺你辱你!...
为医治母亲,陆羽当了五年上门女婿,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只换来丈母娘百般侮辱妻子冷漠背叛!母亲拖欠药费被抓,陆羽救母身受重伤,濒临死境中,获得先祖医玄传承。自此,一念掌生死,逍遥人世间!...
独家蜜婚帝少宠妻太深度由作者喃喃抹茶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独家蜜婚帝少宠妻太深度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本套装共五卷,分别为李致文存我与巴金李致文存我的书信李致文存我与出版李致文存我与川剧李致文存我的人生(上下)第一卷我与巴金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第三卷我与出版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第四卷我与川剧则回顾了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参与制定每一阶段的规划与任务,组织全省川剧汇演和调演,带团到北京上海以及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积极推动川剧创新发展,与不少川剧人成为知心朋友。第五卷我的书信则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顾慕城如何也没想到,他养了七年的丫头,有一天居然敢离家出走! 这可不得了了,翅膀还没硬就敢飞? 全城出动,最终,他亲自将她抓回。 这一次,该得好好教训教训! 他,强取豪夺,七年守候,终等到她成年之时。 她,孤苦无依,虔诚待人,却是难逃他的手心。 当身高不是距离,当年龄不再是问题 一场以爱为名的守候故事,跨越爱恨情仇,只为将‘宠爱’集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