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商店里只有劳动节约型机器》是1897年写给《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编辑的一封信,信的作者给越来越长的劳动节约型发明清单做了补充。他提到了百货商店运动,这一运动的宗旨是建立起大型商店并同时出售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商品。这一运动1838年始于巴黎的乐蓬马歇(LeBonMarché)百货商店。到19世纪90年代,百货商店已经成为加速发展的国际潮流,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继续扩张,大放异彩并开始投放广告。这封信的作者指出,百货商店的进一步扩张有可能“让很多雇员失业,他们中只需要留下三分之一的人就可以胜任”。
成立于1881年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MarshallField&Co.)于1887年在芝加哥市中心开设了一家七层楼的百货商店。随后,它又在1893年建成了一家更耀眼的九层商店,准备迎接即将出席1893年哥伦比亚国际博览会的庞大人群。1897年,芝加哥的高架城铁环线得以建成,将更多的人输送到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这标志着高效零售业的又一项创新,可能正是这项创新触动了这封信的作者。
在1893—1899年的经济萧条时期,有一件事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公众对托拉斯的愤怒之情达到了顶点,这些企业组织将价格定在了高位。1899年,马萨诸塞州黑弗里尔市市长兼前工会会员约翰·蔡斯(JohnC.Chase)在纽约发表讲话时指出:“在我看来,托拉斯就是一种劳动节约型机器。”他的言下之意显然是指现代托拉斯冷酷无情地使用这类机器来节省劳动力的做法。
机器、机器人和未来的技术性失业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E.M.Forster)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印度之行》《霍华德庄园》等经典作品而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生动地描述了无需人力参与的世界是什么景象。福斯特1909年的科幻小说《机器停转》描述了一台机器可以承担一切工作的未来:
然后她打开灯,镶满了电子按钮的房间在灯光下映入她的眼帘,让她瞬间恢复了活力。到处都是按钮和开关:用来点餐、听音乐、穿衣服的按钮。有一个热水浴按钮,按下之后,一个(仿制)大理石浴缸就会升出地面,里面的温水满到了浴缸边沿。还有一个冷水浴按钮。有个按钮会生成文学作品,当然,还有一些按钮的功能是保证她与朋友间的交流。房间里虽然没有任何东西,却让她与她在这个世界上所在意的一切保持着联系。注释标题https:.ele.uri.edufacultyvetterOther-stuffThe-Machine-Stops.pdf.
在故事的结尾,机器突然失灵,使这个已经变得过度依赖机器的世界陷入了死亡和毁灭。
十多年后,在1920—1921年的萧条时期,劳动节约型机器的叙事再次变化,开始提出机器人的想法。卡雷尔·恰佩克(Karel?apek)在1921年的捷克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词,它取自捷克语的“工人”一词,用以取代之前的术语“劳动节约型发明和自动机”。该剧被翻译成英文后,于1922年10月在纽约首次上演并大受好评。这部戏剧并没有马上一炮走红,直到1948年才被拍成电影。但是,它启动了一则叙事的流行。
这出戏剧及其构想的病毒式传播程度使“机器人”一词进入了全球大多数语言。该剧讲述了科学家罗素姆和商人多明的故事:罗素姆发明了一个机器人,多明开始制造机器人并在最后遭到了机器人的反叛,因为这些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识。会走路、会说话、会打斗的机器人故事看起来应该比按钮设备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但是恰佩克的原创故事只传至了一小部分人群,所以,机器人故事是渐渐流行起来的。可能是因为随后数十年里技术不断创新,这个故事的遗忘率也很低。在20世纪20年代,很少有报纸提到机器人,但这个词的使用率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增长。在那个时期,机器人故事如果想变得更有传播力,可能需要创意人士的进一步打磨。
1930年之前:机器取代人类的叙事越来越逼真
关于全自动化未来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逼真,但这些故事看起来仍然离我们很遥远。“机器人”这个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成为报纸和书籍中的常见词,不过也有一些吸人眼球的例外,比如《洛杉矶时报》在1929年7月报道了交通信号灯在马萨诸塞州梅德福一个十字路口取代交警一事:
这个机器人的样式就是常见的红色、黄色和绿色交通塔。当汽车驶经设置在道路表面的感光板时,就会自动操控这个机器人。如果没有对向交通的话,汽车就无须等待。当汽车到达交叉路口且道路畅通无阻时,人行道感光板上的控制器就会显示绿灯让它通行。如果一辆汽车正在等待通过路口,而对向交通又很拥堵的话,交通灯会找一个空档将其放行,等这辆车过去之后马上再将绿灯调回拥堵的对向交通。机器人秉持着同一原则处理多台机器,即首先放行或部分放行交通量最大的街道,因此这个复杂广场的各个路段均能实现顺畅的交通。注释标题“RobotCopDictator:RulesFive-WayIntersection,”LosAngelesTimes,1929年7月29日,第11版。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可能不由会生起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没有对向交通,我们却得坐在车里等红灯呢?这个机器人肯定存在某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找到低廉而实用的解决之道。但是,1929年的这个故事逐渐开始产生影响。
10年前的时候,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短语来描述劳动节约型发明带来的影响。这个短语就是“技术性失业”。它最早出现于1917年,但直到1928年才呈现流行上升趋势。根据GoogleNgrams的统计结果,“技术性失业”一词的使用频率在20世纪30年代激增,其曲线与图3.1中埃博拉流行曲线极为相似。技术性失业曲线在1933年,即大萧条最严重的那一年,达到最高点。“动力时代”一词在同一年代也风行一时,不过这个词如今已基本消失不见。“动力时代”指的是曾经由人力完成的工作现在改由功能强大的机器完成。在19世纪70年代的萧条时期,约有一半的美国劳动力都在从事农业劳作,那个年代的劳动节约型机器大多都是马拉式农业设备。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只剩下1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作,而叙事的关注重点也转向了新型的燃料动力和电力机器,它们威胁到的是农村人口逃离农场后从事的工作。(如今,美国只有不到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作。)技术性失业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新担忧。
令人奇怪的是,技术性失业的叙事流行始于1928年,那时正值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话说回来,1928年是一个人们极度关注失业的时期,当时这个问题被完全归咎于技术性失业,人们从未在公开讲话中将之与美国经济疲软联系在一起。英国前财政大臣菲利普·斯诺登(PhilipSnowden)——他日后还会再次出任该职——1928年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作为当时开发劳动节约型设备的先行者,美国面临着技术性失业这一独特问题:
但是,如果其他国家被迫在专业化和人力替代方面效仿美国,那么这些国家的失业问题也将具备美国现有失业问题的特点。
的确,这是每个工业化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即如何避免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在当下给大多数收入阶层造成的困境。换言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人类沦为钢铁之躯的奴隶。注释标题PhillipSnowden,M.P.,“SnowdenFearsTradeWar,”NewYorkTimes,1928年6月10日,第133版。
20世纪20年代,“效率专家”引起了热议。这些专家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将工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他们的目标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动作,从而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就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叙事一样,人们将效率与技术性失业关联在一起。
技术性失业恐惧症是如何开始流行的呢?1928年3月,美国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RobertWagner)声称,他认为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人们的认知,并要求劳工部调查失业状况。当月晚些时候,劳工部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美国政府首次发布的官方失业率。根据这次调查的估算,美国有1874030名失业人员和23348602名就业人员,这意味着失业率是7.4%。这么高的失业率居然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不由得让人质疑是什么原因在繁荣时期造成了这么高的失业率。
一个月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在1928年4月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萨姆纳·斯利克特(SumnerH.Slichter)的理论——他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成为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这篇文章告诉读者,斯利克特指出了造成失业的几种原因,但“目前最严重的是技术性失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种失业的原因是,劳动节约型措施使我们消灭工作岗位的速度超过了我们创建工作岗位的速度”。这些文字再加上新的官方失业统计数据,使“技术性失业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言论甚嚣尘上,卢德派的担忧再次抬头。早前的农业萧条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劳动节约型机器的担忧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工业萧条的前车之鉴。
斯图尔特·蔡斯(StuartChase,他在1932年一本书的书名中首次提出了“新政”一词)1929年5月出版了《人与机器》一书,当时正是股价飞速上涨的时期。在该书出版后至1929年股市大崩盘前的5个月时间内,反映美国股市情况的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在剔除通胀因素之后上涨了20%。但是,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攀升的失业率仍然引起了人们的担忧。用蔡斯的话说,我们正在接近“失业率加速增长的关键时刻”:
机器节省了给定流程中的劳动力,一个人可以代替10个人。生产和维护新机器需要用上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但还有一些人将永久失业……如果机械化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购买力达到扩张极限的话,那么失业将是必然的结果。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生产力越强,我们的处境就会越糟。即使加快失业速度的因素尚未出现,正常的失业困境仍然得不到缓解。
这样的经济是疯人院经济。注释标题Chase(1929),第215—216页。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灾难即将降临:“加速增长的失业……即使现在还没有开始,也随时有可能开始。”这一点很重要: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还没有流露出任何迹象的时候,声称失业问题失控的叙事就已经出现了病毒式传播。
在1929年10月28日至29日的股市大崩盘前一周,美国股市开始急剧下跌。在此期间,纽约于10月21日至26日在中央车站——很多华尔街人士上下班都会途经此地——附近的一家会议中心(后被拆除)举办了全国商业展览,全国各地都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报道。展览突显了办公场所机器人技术的巨大进步。展览于11月搬去了芝加哥,然后得到了如下报道:
昨天的全国商业展览显示,未来的商务办公室将是一个工厂,在这里,机器将取代人类,而机器人将成为主要的上班族……
展品有发信机、自动记录仪、账单机、计算器、消除器、装订机、自动换币器、表格打印机、复印机、封信机和拆信机、折叠机、标签机、邮件计量器、工薪计算机、制表机、抄录机和其他机械成果……
一台打字机能用40种不同的语言敲出信件。展会上展出了一台便携式计算机,可供旅行推销员随身携带。注释标题“StenointheFutureMayBeaRobot,ShowIndicates,”ChicagoDailyTribune,1929年11月12日,第45版。
20世纪30年代:新的卢德主义开始盛行
在1929年的股市崩盘之后不久,即1930年,崩盘一般被归因于新技术带来的商品过剩:
当经济在1929年最后几个月达到顶峰之后,逆势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他们生产出来的过剩商品。注释标题“CauseoftheCrash,”WashingtonPost,1930年11月9日,第S1版。
如上所述,机器人这个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但在20年代的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机器人的恐惧并不强烈。真正的恐惧浪潮还得等到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艾米·苏·比克斯(AmySueBix,2000)提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为什么没有感到恐惧:在20世纪20年代广受赞誉的各种创新并没有明显取代人们的工作。如果让人们介绍新技术,那么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福特T型汽车,该款汽车的销量在20年代初已经达到了每年150万辆。广播电台最早出现于1920年左右,它们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提供信息和娱乐,但显然并没有大量取代当时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布设电路,因为有很多新设备可能需要用电。工会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试图拉响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警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警告也越来越强烈,但公众对此反应不大。工会提出的警告之所以不具有传播力,是因为人们没有听到太多新发明取代人类工作的故事。
比克斯指出,到20世纪30年代,新闻上已经不再是令人兴奋的新型消费品的报道,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型发明取代人类工作的报道。拨号电话取代了总机接线员。大型连续带钢轧机取代了钢铁工人。新的装料设备取代了煤炭工人。早餐谷物生产商购买了自动装盒的机器。电报变成了自动化设施。在很多城市,大量的莱诺铸排机使得一名中央操作员就可以遥控设置报纸的印刷排版。新机器可以挖掘壕沟。飞机上设有机器人副驾驶员。混凝土搅拌机铺设新路。拖拉机和收割脱粒联合机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有声电影开始取代影院里的演奏乐团。当然,在20世纪30年代这10年间,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失业率在1933年估计达到了25%。
我们很难知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因为这些威胁到工作岗位的创新发明步伐过快,所以刺激了相关的报道?还是这些报道反映了,由于公众对技术性失业的关注,新闻媒体对此类创新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答案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和工资购买力理论
与技术性失业叙事不同,劳动节约型机器叙事与消费不足或生产过剩理论密切相关: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消费得了机器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长期失业将是必然结果。这一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重商学派,不过ProQuest和GoogleNgrams显示,“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这两个术语最初广为使用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萧条时期。在这一萧条时期,亨利·乔治在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一书中介绍了生产过剩理论,并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一种“谬论”。
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的理论重新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在1929年10月28日至29日股市崩盘之后几天,人们在解读崩盘时提到了这一理论。
这些叙事的真正高峰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ProQuest上关于消费不足的叙事在20世纪30年代的出现频率是其他年代的5倍。这一叙事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讨论,现在这个话题主要出现在讨论经济思想史的文章中。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它在大萧条时期对公众心理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叙事会再度流行?什么样的变异或环境变化能够加强传播力?“消费不足”如今听起来不过是一个平淡乏味的技术用语,但在大萧条时期却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因为它象征着严重不公和集体愚行。在那个时候,它主要是一种流行说法,而不是学术理论。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需要削减工资,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一种立场与之相反的“工资购买力理论”却在20世纪30年代流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过度竞争”将工资压低到了极不公平的水平,使工人入不敷出。因此,只要强制要求所有雇主提高工资,就可以应对大萧条。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Cassel)在1935年将这些“近来在大众对社会经济的讨论中和政治鼓动中占据显耀位置”的观点称为“江湖骗子的教义”。
替身的我和白月光互穿了 夏元 上班第一天,我拒绝了无偿加班! 末日求生 百龙传奇:人龙传 魔王奶团敲凶哒 末世:开局爆出一只貂蝉 村霸农女:傲娇夫君来种田 超能富豪养成计划 王牌狙击手(全5册) 谢邀:人在迪迦刚成邪神 穿书之黑化反派自救手册 我的竹马是哭包 紫金陈:少年股神(全2册) 全球神邸:我随机获得万界宝物 灵域战仙 读美文库——再别康桥 冲出豪门似鸟飞 知乎高赞答主:温酒的睡前故事(全2册) 莲静竹衣代表作品合集(共8册)
一场大火,她被奸人陷害,为查真相重回逍遥山庄,虐小妾,收拾恶婆婆。只是这个一直贴上来的男人怎么回事儿?喂喂,你已经下堂了,好吗?他跟她要挂在腰间的骰子。这是我脚趾骨做的,你要?她一副无赖状…男人一脸正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知啊!...
没钱有什么可怕的,我老婆是海州首富!豪门很了不起吗?我老婆就是豪门!上门女婿怎么了?这个家一切我说了算!...
意外获得太玄经传承,废物女婿杜飞开启了逆袭之旅。岳父岳母小姨子看不起我?攻略攻略。富二代豪门大少顶级大佬看不起我?三天后!富二代豪门大少顶级大佬哥,您看我这跪着的姿势,标准不?医术无双,救生命于一线之间!武道无敌,横扫天下!且看他如何扫平一切不服,携手娇妻,踏上世界之巅!PS每天保底六千字更新,求收藏推荐月票!!!...
丧尸末世发生后,徐常欢成了一名孤儿,在这人吃人的末世中,他挣扎杀人,只是为了活下去...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辛尘的经典小说福运农女夫君,请多指教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福运农女夫君,请多指教贫困小农女,未婚夫是靠不住的,只能自力更生靠记忆发家赚大钱。...
为了游戏里的皮肤,女友竟然背着我百星荣耀王者强势回归,手把手教你上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