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波兹曼在那本书的最后提到两个作家,一个叫奥威尔,写过一本书叫《1984》,还有一个叫赫胥黎,写过一本书叫《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都有中译本。这两本书被称作反乌托邦,都预言了人类文化的灭亡,但是灭亡的方式不一样。在奥威尔看来,文化是怎样灭亡的?有一天,书被禁止,思考被禁止,真理被隐瞒,文化成了一个监狱,是这样灭亡的。赫胥黎则预言,有一天,没有人想读书了,没有人想思考了,没有人想知道真理了,文化成了娱乐,文化是这样灭亡的。波兹曼比较了这两种预言,认为是赫胥黎的预言实现了。我前面说了,波兹曼的观点比较极端,比较激烈,但他是有道理的,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读什么:经典的价值
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读什么,我的主张是读经典。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把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生活,不是纯粹为了消遣或实用的话,你当然要读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书,最能让你过活跃的心智生活、丰富的情感生活、高贵的道德生活的书,这就是那些人文经典着作。不管是中国的孔子、老庄也好,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好,只要是真正进入了世界文化宝库的,都是被公认的经典着作。经典着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生命和死亡,灵魂和肉体,信仰,等等,同时又各有独特的贡献。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给经典着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着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着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准确地说出了我们读经典作品时的感觉,我自己也是这样感觉的。
我倒不是说别的书都不能读,一般人写的书都不能读,那么说你们就都不读我的书了,我的书当然不是经典着作,至多是读经典着作的一些体会罢了。我的意思是你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读经典着作上。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读的书是非常有限的。不要以为你能够无限地活下去,永远有时间读书,我原来觉得是这样的,我读书欲望特别强烈的时候,我真觉得这一辈子可以读无限的书。可是,一眨眼就到了老年,过了六十了,突然意识到自己能够读书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我现在想起来很悲哀的,其实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够多的了,但还是有许多想读的书还没有读,还有一些想重读的还没有重读。我最近开始重读经典,西方的从古希腊开始,东方的包括中国古籍和佛教,我都想比较系统地重读,有一些原来没有读过,是补课,我希望我有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计划。我的专业就是人文方面的阅读和写作,你们只能用业余时间读一些人文着作,就更应该把时间都用在读那些真正的好书上面了。生命有限,好书一辈子读不完,怎么能把生命浪费在读差书、平庸的书上面呢。什么是好书?谁说了都不算数,最权威的批评家是时间,时间做出了鉴定,一代一代爱读书的人做出了鉴定,结论就是这些经典名着。图书市场汪洋大海,我们自己去鉴别太困难了,不如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从时间的指导。
读好书和读一般的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食物化为了你的血肉。起码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在吸取精神营养上,我觉得他说得对。你看什么样的书,你吃什么样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吃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会发育不良,成为侏儒,你吃的东西是有营养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壮生长,这是肯定的。人的精神素质、精神品位是被熏陶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的熏陶。读什么东西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你不知不觉就受影响了,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我算是读书有点儿品位的,从大学开始就迷上了人文经典,倒不是刻意坚持,读大师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读一般的就感到乏味了。但是,有时候,因为人家给我订了一些报纸,寄了很多杂志,觉得不看一下对不起人家,就花时间翻阅一下,结果就发现,看了后脑子里又乱又空,写出的东西也比较浮躁和肤浅了。别以为自己有多么强大,同样会受影响的,一段时间里读的东西品位比较低,写出的东西品位高不到哪里去。
读经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人类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财富是外在于你的,它们还不属于你,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把它占为己有。按道理来说,人类的这些精神财富、这些好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但实际上你不去占有它们、你不去读它们的话,它们和你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你很可能就错过了,人类最好的精神财富你却没有享受过,很多人其实是这样的,看他们这样,我就想,幸亏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宝库,如果我也是一辈子没有去享受,吃亏就大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吃了这么大的亏。
第51章直接向大师学习(3)
在书籍的总量里面,经典着作相对来说占的比例很小,但它们的绝对量仍是非常大的,是读不完的,我认为也不必读完。到底读哪一些为好呢?经常有人对我说:周老师,你给我们开一个书单吧。我说这个书单我是开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真的是把阅读作为精神生活的话,你是必须把阅读与自己的精神生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书单不可能是一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书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信念,不是最好的书就不读,你要有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你抱着这个信念,坚持这个标准,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对于你来说最好的书,形成你自己的一份书单。
虽然我开出的书单是没有用的,但我也可以做一些推荐。如果把阅读看作精神生活,我自己从读一些书里面,对什么是精神生活获得了比较深刻的体会,仿佛是精神生活的直接的呈现,像这样的书我可以举出几本。一个是柏拉图的《斐多》。柏拉图的书,你们会说很难读,其实未必。你们不妨读一读杨绛先生翻译的《斐多》,篇幅不大。杨绛先生年过九十翻译了这本书,两年后又写了《走到人生边上》,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这个很有意思。《斐多》篇是写苏格拉底最后一天的情况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被法庭判处了死刑,罪名是不信神和败坏青年。那一天,他跟去看他的学生谈话,非常生动,杨绛先生的译笔也非常好。你可以看看一个大哲人在临终前是怎样谈人生的,他谈人生的意义,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第二本书,我要推荐的是《圣经》,尤其是《新约》。我不是一个基督徒,我是把《圣经》当作一本人生智慧的书来读的,通过耶稣的很多话,我觉得我领会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灵魂的生活。比如耶稣说,我们应该积累天上的财富,而不是地上的财富。天上的财富是什么?就是精神的财富,就是道德和信仰。第三本是《蒙田随笔全集》。蒙田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哲人,他对人性的理解既深刻又宽容,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第四本是《托尔斯泰日记》,通过读托尔斯泰的日记,我懂得了一个人可以怎样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真实的灵魂生活是什么样的。还有一本是《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或者《爱因斯坦文集》的第二卷,可以着重看看他晚年写的自述。我非常佩服爱因斯坦,他不光是有科学上的成就,他是真正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
这个历史挺靠谱 爱的四重奏 塞北三朝 笛声何处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两宋风云 周国平论人生 千年一叹 诛仙之问道青云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周国平自选集 人生哲思录 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美国史 山居笔记 岁月与性情:周国平心灵自传 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日本史 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 闲情的分量 借我一生 吾师余秋雨
凌医生的心头宝(软萌可爱小护士VS高冷禁欲医生,高甜!)传闻全国著名外科圣手,高龄之花凌医生,高冷禁欲,斯文淡漠。众人纷纷掀桌假的!凌医生心里藏了个女人,甚至一度开出空头支票,只为宠她上天!顾漫漫双眼放光,财迷道凌医生,这支票怎么兑换?凌医生嫁给我!婚后,顾漫漫天真的以为凌医生真的只是普通医生,谁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竟然是...
李凡愚在课堂上睡了一觉,醒来便发现熟悉的汽车品牌都不见了。没有宝马奥迪,没有路虎宾利,没有保时捷法拉利民族汽车更是倒退了十年,国内市场被外资霸占。更离谱的是手机里多了个掰的技术,自带黑科技的工具,升级之后甚至能直接兑换汽车生产线!李凡愚拿着装满了黑科技的手机,对着一众汽车厂商宣战了。不是我针对谁,我的意思是...
妈怀胎七月被爸活活打死,未足月的我被从我妈的尸体中剖出,阴人生,命犯阴煞,是爷爷的孽种...
舒喻前半辈子基本靠忍,忍婆婆,忍前夫,忍闺蜜。后半辈子基本靠被宠。霸道总裁花样宠,黑天白夜不重样。前夫和闺蜜联合将她推下楼,被某一手遮天的大人物救活后丢失了十年记忆。她发誓不当包子,谁让她不痛快,她就加倍让谁不痛快。可是,她每夜被救命恩人绑在身边是怎么回事?...
修仙归来,立于世界巅峰,俯瞰众生,当行事手段面对无数人质疑时,叶凡平静一笑,淡淡道在我眼中,尔等皆蝼蚁,又有何资格议论?吾为仙,俱何人?...
风云突变,精灵网游即将降临现实世界沐风却在游戏降临前七天成功觉醒了系统,提前进入了游戏(快节奏爽文有温馨养成装逼打脸但人物智商在线)叮恭喜宿主激活精灵纪元系统沐风系统还能这么好的事发布新人任务中获得sss级难度任务解救超梦即将传送宿主至新岛沐风我忽然又觉得没那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