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立军械所,揭开了中国军事科技的序幕。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奏设江南制造局,是继安庆之后近代中国的第二个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除了仿制洋枪洋炮,还附设翻译馆,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
1865年,南京创办了金陵制造局。1875年以后,湖南机器局、四川机器局相继设立。这些纷纷出现并制造出来的枪炮,以及军事工业,“为近代中国迈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时代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长江文化史》第1229页)上海早已是灯红酒绿了,但不能据此说,上海从来就是醉生梦死的。
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的国耻,催生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这一运动的政治中心在北京,而长江流域一带,尤其是上海,则成了前线要冲。
维新时期的上海最突出的变化是报纸风云。
1895年,上海“强学会”成立,张謇、陈三立、章太炎、汪康年、黄遵宪为始作俑者,启发民智,宣传维新。
1896年4月,梁启超抵上海。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梁启超统领笔政。
创刊第1期的《时务报》上,梁启超的《论报刊有益于国事》,以“通塞”论世界列国之强弱,并摒弃了一切陈旧的文章作法,使人耳目一新:“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者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语言不通,故闽粤之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大上海有了新的文采、新的声音了。
《变法通议》中,梁启超更是以其蘸着满腔热血的文字,呼唤中国之变了:“法何以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不到半年,《时务报》行销一万多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市民、官员争相传阅《时务报》。乃至主政湖北的张之洞令湖北全省“官销《时务报》”,认为是“中国创始的第一种有益之报”。
这一过程始终是华夏先人在长江流域生存、发展的精髓所在,就连它的更容易为海洋文明吸引、熏染,也是长江带来的。因为在近万里行程之后,长江就要入海了,或者说海洋已经在很近的距离上恭候长江了,江海的交汇是势不可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河文明不能不、不得不面对海洋,面对海洋文明。作为过程,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汇,都是不期而遇、不得不然并贯串始终的。
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长江下游人海口,便体现为上海地区中土文化的源远流长了。如前所述,从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崧泽古遗址,以及与上海相邻的太湖周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的玉器、陶具、谷糠等,华夏文化是绵延不尽从无间断的,那是多少故事、多少动人心弦的篇章,如泰伯南奔、黄浦江传为楚春申君黄歇开竣等等,不一而足。但我们已经从历史的旷野中发现:文化的薪火传承如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不是比赛,也不论速度,只是时间的运行和生命的流转,从器物、语言、笔下的文字一直到血脉相承。人只有在深人地思考生死与文化时,才会沿着血脉追溯本原,如同每一代人都必需经历生命的全过程一样。关于文化的传承,即便到了21世纪,也只能从本原出发,那本原极遥远又极亲近;那本原往往以废墟的形态出现,却又温情脉脉地伏藏;那本原并非一地也不知其具体所在,但肯定在大山水中。
如果说青龙镇是上海港口之初,松江便是上海文脉的一处重要所在了。西晋大文学家号称“云间二陆”的陆机、陆云兄弟,即为吴郡也就是今松江人,其祖父东吴大将陆逊封为华亭侯后,陆家就常居松江九峰一带。《晋书陆机传》载:在吴亡之后,陆机、陆云兄弟“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陆机著《辨亡论》,“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陆机认为孙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畴谘俊茂,好谋善断”,“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晞光而景鹜,异人幅辏,猛士如林”,得人才也因而得天下。孙权死后,孙皓即位,“幼主临朝,奸回肆虐”,“爰逮末叶,群公既表,然后黔首有瓦解之患,皇家有土崩之衅”。陆机辨吴国之亡,然兴衰之道大同小异也。太康末年,陆机、陆云应召到洛阳,想不到二陆的诗文比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的诗文更受洛阳权贵的欢迎,又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晋书》卷55《张载传》)之称。这是又一次南北文人的撞击和交流,不仅“二陆”对“三张”,还有左思,先被“二陆”视作“伧父”,待到《三都赋》问世,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陆机以《文赋》而名满天下,也多少有点恃才傲物,但读了《三都赋》以后,不仅叹服而且“以为不能加也”,也算是西晋文坛南北文人之间的一段佳话。
最可惜陆机卷进了“八王之乱”,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临刑前还留下了思念松江华亭故里的千古一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徐光启,公元1562年至1633年,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43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于天文、历法、水利、数学、农学、测量均有研究。其最大之成就是与传教士利玛窦等合作,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是传播西方文明的古时的大无畏的先行者、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
这个先行者恰恰是上海人,而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后,终于成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祥地,难道说这是历史的巧合?当我们叙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却又不能不提到,长江流域一直是天主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上海,对天主教传播影响最大的是徐光启。34岁时,徐光启在韶州认识了传教士郭居静,从此便与耶稣会士密切往来。万历三十六年0608年),徐光启在南京受洗入教,圣名“保罗”,教会中人称之为徐保罗。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引人中国之初,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几何原本》与《同文算指》。
《几何原本》为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欧几里德所著,是古希腊数学的总结与升华。利玛窦一直想系统地将此书译成中文,几次尝试,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全告失败。他不得不长叹道:“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成文,便成艰涩矣。”(《几何原本引》,利玛窦〕后来奇迹的出现,是因为与徐光启的反复讨论,而徐光启的文字表达又绝非一般,两人合作,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述,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这是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后翻译的第一部科学著作,在中国数学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填补了我国数学的许多空白,如代数、对数、近代三角、无穷级数公式等。徐光启在翻译中使用的一套中文术语,如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钝角等,也一直沿用至今。这些数的术语,同时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宝库。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盛赞此书道:“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1617年,徐光启因为与传教士过从甚密而被政敌攻击,离开京城到天津海河边带领农民试种水稻,获成功。晚年,辞官回故里,编写《农政全书》,60卷60万字,分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事、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12类,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徐光启也因此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伟大的农学家。徐光启的远见卓识表现为:中国以农立国,没有农业就没有中国。中国农民以吃饭、吃饱为第一要务,为此就得想方设法引进粮食品种,增加产量。甘薯是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中国的,先在福建试种。徐光启非常重视甘薯的易于栽培及产量高等特点,便三次在松江地区试种,然后整个上海地区推而广之。他从中摸索出,有的农作物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也可适应,因而在《甘薯疏序》中力斥绝对化的风土论,说:“余不侫,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瑾。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菌畲,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甫田徐生为余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甘薯耐旱涝且产量高,徐光启在松江三次试种终获成功,是为平民百姓荒年着想,“且备异日也”。
旧时上海有民谣道:潘半城,徐一角。潘半城者抗倭将领潘恩及其后人也,潘家产业几乎占了当时上海之小半,豫园即为其中之一。徐一角指徐光启家,为官四十年,著作等身,旧庐依然,在城之一角。上海大南门乔家路徐光启故居,又称“九间楼”,故居大门原在太乡坊,明末毁于火灾,仅存九间。徐光启谢世,葬于南丹路今光启公园,子孙世居周围。这里是肇嘉浜与法华泾的汇合处,遂名徐家忙。
老上海称徐光启为徐上海,以籍贯所在地称呼名人,按古例,是一种极为崇高的尊敬。上海名人多矣,以上海为称号的惟徐光启一人而已。到后来,不少上海人只知徐上海,不知徐光启,更不知徐保罗了。
愿上海人别忘了徐一角、徐上海。
当中国古代科技由鼎盛走向衰弱之际,在那寂寞昏暗的年代里,徐光启是最后闪烁的几颗星星之一。
只有上海才会产生海派文化。
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侵人中国的最大基地,也是展示、传播西方文明的最大窗口,受西方文化、宗教的影响最为深广,冲击最为剧烈,并且深入到了衣、食、住、行、语言乃至习俗等生活细节中。但,上海旧属松江府,历史上的松江地区素以文化发达著称,有“诗巢棋屯字仓场”之称。于是在强劲的舶来文化与厚实的本土文化的撞击之下,海派文化应运而生。也就是说,没有外来文化就没有海派文化;同样,没有上海地区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也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海派文化。
早在宋代,上海已有镇学,元代设县学,以后又有敬业、清忠、清原、仰高等书院、义学。《上海县志》记载“沪人皆知教子读书”,此江南古风也。上海人不仅喜欢办学,而且乐于藏书。宋末的庄肃是江南三大藏书名家之一。明代有“赏鉴博雅为词巨冠”美誉的陆深,因藏书丰富而著述,有《书辑》、《古奇器录》传世。至上海开埠前夕,李筠嘉的慈云楼藏书已经和天一阁齐名。而郁松年的宜稼堂以宋元孤本称奇海内,不让慈云楼。上海历来不乏饱学之士,除前文已写到的徐光启之外,明代王圻以40年光阴集毕生精力编成《续文献通考》254卷,因史料之翔实、内容之丰富,流传至今而价值不减。明末神童夏完淳九岁有诗集《代乳集》问世,后又有文集《南冠草》为南北文士惊叹惊绝。清乾嘉年间,《四库全书》总纂陆锡荣、副总纂沈初曾在上海藏书、治学……上海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及从古到今的人才优势,王韬在《锼园尺牍》中说:上海“人才蔚起,学问文章抗衡宇内”。可是也有更多的学人发问:上海为什么出不了类似朱熹、王夫之那样的通经大儒、大思想家?
上海一开始就是独特的。
“苇获萧萧,渔歌唱晚”的东方田园诗式的文化,确实是上海文化的底蕴,仅此而言,这种底蕴之严密、深厚,不亚于长江流域的任何一个区域。不同的是:上海在长江之末,上海不仅濒江而且临海;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首先就因为它的水上交通,它是港口,而且是商业港口;上海人的精明如同上海的繁荣一样,更多依靠的是贸易往来,是商品经济,而不是主要依靠农业。当上海成为一座城,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便是一座商城。这个城里的人喜欢斤斤计较,各种大大小小的店铺里的算盘,精确地计算着成本和利润,是好利之城。正如于醒民在《上海,1862年》中所说:“九州皆为礼义之邦,上海独为商贾世界。”重农抑商的千年古训、儒家典籍的万代圣教,一概不在上海人眼里。上海的离经叛道使上海率先更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格局,产生了举国无双的最早的近代工商业文明,拥有着最早、最大、最多的全国之最的学校、医院、博物馆、报馆、出版社、娱乐场所,以及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先锋作用。它是重商重利的,也是重信用而且格外敏感的,在近代中国的几次大变革中,上海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滋养的一代又一代海派中国人中,有实业救国的创业家,也有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真是一言难尽的上海与海派。有鉴于此,上海很难产生大哲硕儒,但更能吸引那些落拓不羁的士子文人,使其浪漫的心灵,在江海波涛之中得到回音,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与创造。一批才情横溢的书画大家便应运而出,如元代陆深,明代董其昌,清初吴历,以及后来的任伯年等等。还有一些名重一时的戏曲家,如清代的黄之隽、张照、夏秉衡等。
鲁迅先生在《“京派”与“海派”》一文中评论说:“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4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先生直言的,正是海派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文化的特色。
鲁迅先生于1927年9月27日偕许广平离开广州,10月3日到上海,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10年的笔耕。1930年5月,鲁迅先生在大陆新邨寓所写《(进化和退化)小引》。《进化和退化》是周建人的译著集,其中涉及到人类破坏森林而导致沙漠南徙,及中国人普遍的营养不良问题。据此,鲁迅先生惊人的远见与警告,于今读来仍让人不仅赞叹而且惊讶!这是20世纪30年代之初啊,亲爱的读者,鲁迅先生便这样告诫我们了:“我们生息于自然中,而于此等自然大法的研究,大抵未尝加意。”沙漠化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鲁迅先生说:沙漠之逐渐南迁,营养之已难支持,都是中国人极重要、极切身的问题,倘不解决,所得的将是一个灭亡的结局。
“所得的将是一个灭亡的结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心碎?荒漠扩大,沙进人退,鲁迅先生还指出了水对于中国将来的极端重要性,并且发出了极为痛心和严厉的警告: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倘这事能为现在和将来的青年记忆,那么,这书所得的酬报,也就非常之大了。
从维熙纯情散文新作 走出屏风的年代 中日恩怨两千年(全四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 21世纪不是梦 探秘奇缘 秋天的雕像 走向孤独 小草 亡命天涯 抒情诗一百首 潮满大江 汪曾祺书信集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边缘人语 秋窗三语 佛缘 重生农家:种种田,撩撩汉 我将飘逝 人在天涯
远古年间,天地巨变,神州九分,鼎足而立。这里百家争鸣,群星璀璨。肉身仙灵神通且看一个小人物,如何一步一步问鼎天下,走向人道巅峰。...
为了拯救绝症妹妹的最后希望,凌尘进入新开启的虚拟游戏世界,并加入一个全是女孩子的小型工作室,从此踏上他的巅峰之路。一弯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上古邪物天谴之月成就了他不可超越的巅峰神话,也让他在不知不觉间踏上了一条注定遭天之谴罚的修罗之道。...
新书开局觉醒强者鉴定术,已经在起点中文网发布,求免费推荐票,求收藏!一穿越,就遇到一场飞机劫难,幸运不死流落到一个荒岛。就在叶天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幸运天神系统开启,幸运99999!...
纵横都市,一手遮天。武破虚空,遁破大千。这里有激情有热血,有奇诡多变,超乎想象的种种武技,也有缠绵悱恻,激情动人的缕缕爱情。请进入抱香为您构筑的玄幻武者世界。人间武者等级见习武者精英武者王牌武者荣誉武者辉煌武者天阶武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来自穷乡僻壤,身无长物,独闯B市,凭着自身才干,白手起家,鳌里夺尊,在商海浮沉当中傲视群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出自B市隐富之家,祖上曾是名门望族,一场车祸,父母双亡,孑然一身,怀揣着巨额遗产,在尘世浮华当中韬光养晦。18岁的孟紫怡雨夜拦车,险些被28岁的胡靖扬撞死,香消玉殒,只为哀求他这个陌生人载她一程。萍水相逢,短暂相处,转眼分离。经年重逢,她历...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铁匠大师的经典小说最强祖宗养成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帝族?圣地?禁土?我叶长生说在坐的各位都是垃圾!身为家族老祖宗,叶长生表示谁敢欺负我的子孙,老子就把你们的祖宗从坟里拉出来揍一顿,还要把骨灰都给扬了!...